“两年来,我国基础学科取得了快速和显著的发展。我国基础研究更加扎实、深入,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传统学科不断涌现新生长点”。在2009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在2008~2009年度,我国面向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和面向实际应用的成果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学科分布格局更趋于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与趋势相符合。研究重点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新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新的提升。
白春礼列举了我国在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空间物理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勘察等方面所取得的近成果和突破:
在化学动力学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应用理论化学动力学方法,通过与实验研究的紧密结合,发现F H2反应体系中HF(v=3)前向散射是由于反应体系通过离心势垒时放慢通过所造成的,否定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等早先有关HF(v=3)前向散射是由于反应共振态所引起的推测。研究者还利用自行研制的交叉分子束—氢原子里德堡态标识探测新装置,以几个波数的光谱精度开展了动力学研究,为高精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的实验基础数据;通过重新构建势能面,实现了通过反应动力学实验直接以几个波数的光谱精度探测化学反应势能面的目标。该系列高精度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为经典反应体系中的共振态现象提供了清晰答案,解决了上30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空间物理学方面,我国形成了具有创新特色和独成体系的星座系统,形成了地球空间“6点探测”,引发了上磁层研究的新焦点。我国学者提出“电离层风”的概念,明确指出“电离层风”尾向流对磁层亚暴的触发过程起重要作用;观测尾向流和地向流相互作用形成锋面区,锋面区中形成亚暴膨胀相开始的触发过程和相关现象;发现弓激波前太阳风中的离子空洞,对太阳风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出了一种能得到更为准确反演结果的新型中性原子成像反演模型。
在自然地理学方面,我国学者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摸清了过去2000年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替序列、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及沙尘源区、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年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地质勘察方面,我国学者建立的构造叠加晕找矿法,用原生叠加晕理论合理解释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出现的“前尾晕共存”、“反分带”等无规律或反常现象,解决了困惑化探专家几十年的重大难题,大大提高了盲矿预测的准确性和找矿效果,是危机矿山深部预测盲矿方法研究的重大突破。
在昆虫学方面,我国学者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Bt棉花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该研究成果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昆虫学、农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也会从中得到启迪。
在基础农学方面,我国学者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上取得重要成果,创建了世界上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种质保存完整技术体系,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达180种作物33.2万份,位居世界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