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正面临两个风口,一个是万亿资本风口,一个是数据造假风口。想要迎接万亿市场规模,需要对数据造假有壮士断腕的决绝。近日,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环保部今天公开发布贯彻落实《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从明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专项行动。
紧抓数据造假“牛鼻子” 环境监测仍需法治利器
法律责任更能有效传导压力,对环境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慑作用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排污单位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环保、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强令、指使、授意、默许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依规依法追究其责任。
客观、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数据基础,其在确定“环境治理方向”决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个别地方和项目中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之风盛行,诸如将水污染源采样管插入矿泉水瓶、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等造假行为屡见不鲜。
据统计,仅在2015年,全国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意见》,强调依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无疑抓住了根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顽疾的“牛鼻子”。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之风蔓延不绝,除了始作俑者“数字出政绩”的冲动,还与依法惩处不严有关。尽管被誉为“史上严”的新环保法和2016年12月“两高”联合发布的司法解释,都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造假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在实际中并没有完全落地生根,导致法律责任的追究在一些时候处于休眠状态。
实际上,相比于其他的责任追究方式,法律责任更能有效传导压力,对环境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起到釜底抽薪的震慑作用。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即使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者给予严厉的行政追责,也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造假的任性和冲动,甚至在一些个案中,行政追责反而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挡箭牌,让其“法不责众”的嚣张心态更加恣肆蔓延。所以,秉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思维,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亮出法律的“钢牙利齿”,才是震慑造假行为的利器。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欺骗公众,影响政府公信力,甚至误导环境决策,危害严重,必须“零容忍”。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通篇体现了以法律责任为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兜底的法治思维。
期待相关部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勇气,让《意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确保法律责任真正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释放出“紧箍咒”的威慑效果,确保每个人在高昂的法律代价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
原标题: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应该法办(论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