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提到蓝天保卫战,很多人都会说今年是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啊。
看看头顶上的蓝天,我们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近年来空气质量的巨大改变。数据显示,2020年1至8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但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期,周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明显。
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10月上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其中显示,北京、汾渭平原、东北、西南和西北等区域将以PM2.5污染为主,而长三角、苏皖鲁豫和华南等区域可能出现臭氧污染。
由此可见,因地制宜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减排是接下来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中的关键。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后建议,要针对这些城市的不同处境,在“十四五”期间可对其设立差异化目标与策略。同时,对“优等生”,适时提出“进阶”目标,而对未达标城市,可明确达标的时间点和路线图。
此外,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也表示,PM2.5控制目标的初步考虑是“分区域、分阶段实现达标”。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空气是流动的,能够在区域内进行传输,如果一个地方的空气没有治理好,也会对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在“联”。2019年初,生态环境部明确继续推进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已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逐步实现从“点源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变。
尤其是在重污染天气中,在即将验收的冲刺阶段,2020年将更加强调重污染天气的精准应对。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赵英民表示,将通过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长三角等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成绩亮眼,而汾渭平原、东北地区、川渝地区和苏鲁皖豫等大气污染突出,这些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因此。在治理的重点管控区域上,我国接下来也将逐渐向这些区域进行转移。
综上来看,2020年,不仅是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更是我国大气污染进入更精细化治理阶段的起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