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污染成为大气颗粒物根源 中国开编氨排放清单
7日下午,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氨气泄漏事故。截至8日凌晨,事故共造成33人中毒,其中,轻微中毒27人,中度中毒2人,重度中毒4人。目前4名重度中毒伤员经救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暂时脱离危险。
这么一件事故,把氨气推到了众人的视野。众所周知,氨气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危机人们的生命健康。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氨污染是中国重雾霾天气大元凶之一。
中国多数大中城市近年比过去有了更多的灰霾或雾霾。在媒体宣传下,不少公众几乎能背出PM2.5的五大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施工扬尘以及外来污染。
国内多位科学家表示,雾霾的一个重要污染源,一直被社会忽视,却是中国空气污染拼图中极重要的一块,更是PM2.5指数被持续推高的重要密码——氨气污染。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支持这一看法:重污染天气中,硫酸铵、硝酸铵的质量总和约占PM2.5的40%-60%,越严重的污染天气,比例越高。
在让人掩鼻的坏空气中,氨是PM2.5中绝大多数二次颗粒物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宇等人的研究发现,2006年中国的氨排放总量为980万吨,已经超过北美与欧洲的总和。并且,在过去20年间,中国一直是大的氨排放国家。
另一项研究来自哈佛大学。他们对2005年-2008年的氨排放监测显示,中国每年的氨排放量约为1020万吨,美国约340万吨,欧盟约为376万吨。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宇说:“所谓重污染天气,常伴随着高相对湿度和小风,这很利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在大气中的积累。氨可以提高液滴的碱性,液相环境可能成为二氧化硫氧化的主要场所。液滴中生成的硫酸铵和硝酸铵在空气中进一步积累,便成为大气能见度的致命杀手。”
2014年9月2日,环保部网站刊文对《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指南》)等四项文件进行解读。之所以发布《指南》,因为氨气是形成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前体物,但“我国对氨排放研究和重视度还不够”。
《指南》将氨排放源分为七大类,农田生态系统、畜禽养殖业、生物质燃烧、化工业、人体排泄物、机动车排放和废弃物处理。由于在氨排放总量中,农田化肥和畜禽养殖业占比超过70%,所以《指南》重点描述农田、畜禽养殖夜的排氨估算流程。
《指南》将用于指导各省、市(县)、区域开展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其技术路线是,首先,确定污染排放源分类;其次,获取相应的活动水平,依据条件选取适当排放系数数据;后根据活动水平和排放系数计算得到氨排放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