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崛起新能源地标“马蹄莲”
一朵马蹄莲,五片树叶衬托,一朵金色花蕾相伴,9月18日,武汉新能源地标建筑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马蹄莲”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盛放。该建筑不仅外观酷似美丽的马蹄莲,而且广泛应用光伏发电、中水回用、智能电网等节能环保技术。今年6月1日建成前夕,便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奖,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典范。
据负责人介绍,新能源研究院通过智能电网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各个区域空调等系统。譬如:在会议室装有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如果会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使人昏昏欲睡。这时监测仪就会自动报警,智能电网系统会接通楼宇控制系统,“命令”送风系统开启。把会议室里的“瞌睡气”抽走,并抽送来新鲜空气。
同时,浇灌这株国内大“马蹄莲”也并不费水。新能源研究院建有一个容量达400吨的水箱。各个建筑楼顶都有雨水收集系统。下雨时候,雨水会被收集进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变成中水,再收集到大水箱里。这些水将被用于研究院保洁、消防、空调、灌溉,每天可节约用水13吨,一年能节水4800吨。这一水量,相当于研究院全年用水的38%。
生物质再造一个大庆油田?
无独有偶,日前,在中国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从各种生物废料中“掘金”,未来有望用这种新能源再造一个大庆油田。
“目前技术已不是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表示,但中国面临生物原料分散、能量密度低的现状,生物质新能源转化工厂的小规模、区域化将是发展趋势。
据李洪钟介绍,中国每年有2亿吨的林地废弃物、7亿吨的年作物秸秆和25亿吨的畜禽粪便及大量有机废弃物,生物技术产业潜力巨大。他引用有关数据说,未来中国若能建成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年产石油能力预计在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
“生物质新能源的优点是分布广、储量大、环保,缺点是热值及热效率低。”他说,近年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寻求化石资源的替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国家也做了相关规划,效果明显,但目前生物原料运输和收集成本较高、发酵效率低的问题仍然待解。
据了解,生物质能源除了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发电。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明确的生物质能发展目标,这一领域的新技术发展空间巨大。
政策利好频现
与市场一片叫好声相对应的是,8月下旬,新能源产业利好政策频繁出台。
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工建设一批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及沿海核电项目。
8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涉及44个海上风电项目,共计逾10GW装机容量。
8月20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规划(2014-2020年)》,计划到201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争取达到400万千瓦以上。与此对应,8月21日,广东省佛山市发布分布式光伏电站奖励及补贴办法,符合条件的电站拥有者将获得一次性奖励以及度电补贴。
在一周内,新能源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部分受此影响,近两周A股新能源板块上涨3.16%,其中光伏、风电分别上涨4.19%、2.20%。海外新能源中概股亦普遍上涨。
光环背后的新能源
曾经,新能源承载了人们缓解能源资源与环境压力的厚望,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产业界的青睐。风电、光伏产业都曾创造过辉煌的发展成绩。在“十一五”末期,中国在风电和光伏发电两个领域都是领头羊。2009年,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和风机产量均占到总数的大约1/3。2010年,世界光伏电池总产量的3/8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
但是,由于国内光伏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产能发展,导致面对欧美光伏“双反”时遇到严重困难。而风电由于并网消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也遇到了困境。国家有关部门对新能源发展遇到的困难极为重视,通过与欧盟的多次谈判,终达成了互相可以接受的协议方案。
与此同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2014年,国家能源局进一步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加快推动清洁能源替代。预计到2014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50亿千瓦时。
对于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一直存在各种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新能源是否能够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层面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得益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呈现的实际效果中,美国终在非常规油气—页岩气上的大规模突破,实现了对部分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其他国家如中国、日本和欧洲则特别重视可再生能源领域。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都执行了较为严格的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划,来自中国的光伏组件出口为此也做出了贡献。中国在2010年之前,实现了光伏组件生产和风电装机的重大进展。但是这两个产业在之后都遭遇了严重的产业危机。其中,光伏产业是因为国内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启动,风电市场主要是由于并网消纳困难和设备的产品质量。
那么,新能源能否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和核能,从而由此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呢?对于欧美这样的后工业化经济体,新能源确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能源转换。但是毫无疑问,新能源不可能提供现代工业所需的大规模稳定能源需求。另外,目前以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多数只能在财政补贴的情况下生存。离开财政补贴,产业就无法存续和发展。从经济学理论角度,任何针对产业的补贴都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扭曲。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论是光伏发电还是风电产业,在国内外都表现出明显的技术进步趋势。这种技术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市场的扩大和由此带来的学习曲线与成本分摊效应。
新能源如何再走远一步?
为保持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众多专家建议,新能源产业产业补贴应该符合两个原则。
首先,补贴的水平应该有助于保护那些致力于技术进步的企业,而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政府补贴来维持生存。在实际政策设计上,补贴水平不能过高,要使那些技术落后或者只是简单进行组装的企业无法实现盈利。否则,行业内产能就会出现过快增长,引起恶性竞争,从而压缩了技术先进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次,产业补贴要有明确的退出期或者退出机制,从而激励企业保持持续的合理技术研发投入。这一点对于保持适度的产能规模至关重要,否则企业就会躺在政府补贴上不思进取,并吸引过多的投资进入产业,从而一样会造成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局面。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道,我国应树立能源、环境“天花板”原则。不能任由能源消耗随GDP增长而快速增长。国家要搞好顶层设计,规划好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天花板”,不可突破;也可以考虑对各地区实施“化石能源定量”的做法,在科学制定的能源和环境“天花板”下,引导经济转型、产业调整,努力增加GDP,搞好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