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我国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打造更加生态的城市建设系统,完善水处理系统,收集利用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使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得到了改造和升级。虽然目前海绵城市并不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三大海绵体”共筑生态系统 破解“城市看海”难题
近几年,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通病。海绵城市被寄予厚望,一出生就肩负“完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使命。时至今日已是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三年,但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暴雨,南京、重庆,长沙等多地出现内涝,一时间,“海绵城市”被连番指责。但说实话,这锅真不该让“海绵”来背。
海绵城市其实是具有语境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中国化表达。本文的结论是:
海绵也有饱和的时候,因此,海绵城市在建设工程设施时是有标准的,在标准内可确保有效。海绵城市的本质是通过良性水循环恢复城市生态本底,即使在原生态本底下,也会出现洪涝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发生了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就失败了。
接下来我们来细说一下。
海绵城市的效果
国外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等。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发展起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强调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比较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生态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很多人忽略了这句话的意思。我们来细说一下:
降雨后的水文循环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下渗、蒸发和径流。
场地在开发前降雨下渗量占降水的40%,蒸发占50%,径流排出占10%,城市开发建设后,地面硬质铺装增加,绿色植物减少,导致土壤植被蒸发从原来的占降雨的50%减少至30%,地表径流从10%激增到55%,如此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城市看海现象的频频发生。
如何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对中国而言,就是打造海绵城市。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海绵体包括绿色、灰色、蓝色“三大海绵”。
其中,绿色海绵是构建全域范围内江河湖湿地系统的自然海绵,灰色海绵打造包括海绵管廊、雨水调蓄池等在内的人工海绵,蓝色海绵则实现对区域内所有海绵体的系统管控。
所以,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水系等蓝色大海绵,也包括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可渗透铺装等绿色小海绵。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后超标部分径流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