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 需将处置推向市场化
2013-04-08 15:31:26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阅读量:4901
导读:hbzhan内容导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建筑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垃圾也在不断产生。有所建则必然有所弃,这数目可观的建筑垃圾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烦恼。据统计,目前建筑垃圾占到了城镇垃圾总量的30%~40%,数量庞大。城市本是宜居之处,如今却成了垃圾倾倒之地,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容,不可小视。
hbzhan内容导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建筑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垃圾也在不断产生。有所建则必然有所弃,这数目可观的建筑垃圾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烦恼。据统计,目前建筑垃圾占到了城镇垃圾总量的30%~40%,数量庞大。城市本是宜居之处,如今却成了垃圾倾倒之地,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容,不可小视。
在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主要是暂存堆放和填埋处置。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会对河流、浅层地表土和地下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污染。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建筑垃圾资源化已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建筑垃圾资源化,并着力破解资源化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由于我国城市产生的建筑垃圾量还在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紧缺,选择堆放场地越来越困难。
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如果这些建筑垃圾不能被合理利用,则既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能源匮乏的国情,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要求,更会浪费可以利用的巨量建材资源。
当前,在如火如荼的新城市建设中,城中村改造、拆临拆违、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在与日俱增,成为环境保护的又一大难点。笔者认为,消除城市建筑垃圾之患是一项社会综合性工程,绝不可单打独斗,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是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不能只建不管,应将建筑垃圾处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维护好城市生态环境。
二是建筑企业应严加自律。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在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的基础上,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处置及防尘措施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三是提高建筑垃圾的科学处理水平。如今城市建筑垃圾还只停留在直接填埋的处理阶段,缺乏对建筑垃圾的科学利用处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必须加强对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研究工作,努力实现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减轻建筑垃圾对环境破坏的程度。
四是完善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法规制度。目前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以至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如何使城区建筑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如何避免运动式的集中整治,形成常态化的日常治理?建筑垃圾清运、处置推向市场化完全可行,这样一来,政府无需再买单,企业得到效益,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再利用也将得到可持续发展。
设定建筑垃圾运输的准入条件,严格规范市场化管理。建筑垃圾运输的市场市开放的,但管理必须市有序的;市场化管理的标准是统一的,但规定的执行是坚决的;参与竞争是鼓励的,但竞争风险是存在的!市、局领导对相关工作高度重视,接下来我们将会对该市场进行重点整治,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企业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确保建筑垃圾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