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举报”是把双刃剑 各地权衡利弊需谨慎
江苏南通崇川区、通州区日前“环保亮剑行动”再出新招:重奖“环保线人”,高奖励达20000元。两区环保部门开设多种便捷举报形式,并对举报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给予严格保密。也可以通过信函、网络等方式实名或匿名举报。举报时应提供企业名称、地址、违法行为等基本信息。
山东肥城实施环境违法有奖举报,调查属实高奖5000元。市民一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可立即通过多种途径向环保部门举报,若属实高可获5000元奖励。这是山东省肥城市环保局日前出台的《肥城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的内容。
可以说,几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环境大案,群众举报起了极大的作用。各地环保局也纷纷出招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工作。
环保有奖举报的意义:
首先,环保有奖举报弥补了环境执法的短板。
其次,环境有奖举报有效震慑了存在侥幸心理,妄想偷排、漏排的企业,有力遏制了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
第三,环境有奖举报通过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有奖举报的弊端:
首先是公众对有奖举报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其次是举证,举报人提供的信息材料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第三,环保专业性强,除了较为直观的污水直排外,其他像偷排、利用渗坑、渗井排污行为则更为隐蔽,举报者如果不是对企业排污情况了如指掌,很难发现问题。
环保有奖举报是把“双刃剑”
“有奖举报”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用不当很可能南辕北辙。
公众举报本是一件既可以弥补国家监管力量不足,又可以解除身边环境污染隐患的好事,但如果“有奖举报”的滥用,很容易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本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应当引以为荣的行为。如果把宝都押在“有奖”上,必然把社会价值观引向“一切向钱看”的歧途,其结果就是“钓鱼”盛行,人人自危,温情不复。
目前我国公民对举报有所顾虑,重要原因是有关方面对举报人的信息反馈、严格保密还做得不尽如人意。要鼓励群众举报,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举报、保护举报、信赖举报,为举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