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不少企业偷排严重!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近期抽查佛山104家重点排污单位,结果发现近六成企业有违规行为,其中包括冯了性药业、坚美铝业等,9月12日华南环保督查中心在市政府召开综合督查阶段重点排污单位检查情况反馈会。
2014年5月,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在佛山启动环保综合督查工作。该中心和省环保厅联合组成综合督查组,共分成4个小组,于6月26日-7月4日分别抽查了佛山五区104家重点排污单位,包括水和气国控重点污染源、生产类上市公司、2014年重点减排项目、部分重点信访案件企业等。
虽然检查的企业数仅占2013年环境统计企业数的6.57%,但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2013年佛山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0%。检查企业中56%(58家)的排污单位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华南环保督查中心副主任袁道凌表示,佛山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进行努力。但是,佛山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历史欠账太多,执法难度很大;部分企业偷排严重;城市规划不合理施压环保;落后产能淘汰仍需加强;人员编制和专业素质不够,环境监管力不从心等。
“抓住这个契机,把工作打开缺口,是好事。黑典型变成红先进,要有魄力、决心、信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区邦敏要求要根据督查组反馈的问题列出清单,由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分配到各区政府,限期整改,逾期未改的将追责并曝光。
环保:地方与央企利益博弈的一张牌
2013年5月,安徽安庆市环保局对中石化安庆分公司应急处置停电事故时短时间的黑烟排放开出了一张9万元的罚单;2013年10月,中石油旗下长庆油田分公司因未向陕西榆林市缴纳水土流失补偿费和滞纳金,22个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11·22”中国石化黄岛爆炸重大事故之后,南京的石化央企也不断收到当地的“逐客令”。
仅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以来,各地落马的环保局官员已超过20人,涵盖了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其中不少都是主掌当地环保权杖的厅局级干部。以敢于对企业“叫板”的江苏省为例,2009年该省立案查办环保领域职务犯罪仅6人,2010年升至20人,2011年为30人,2012年为40人。从查办的案件看,主要是监管人员收受贿赂,对企业排污放任不管,有的甚至伪造环评报告。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代人虽然快乐少烦恼多,但每日忧思的不只是肠胃。房子不够大、路上车太多、连喘气都得层层口罩过滤一下……一些城里人更向往去环境好的地方种种菜,或许,这还真不是文艺青年的“矫情”。
如今,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敢于挑战“金主”,一方面体现了关注点不再局限于GDP的喜人变化,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环境之争绝非仅仅关乎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博士曾公开表示:“双方围绕利益分配博弈不断,地方政府会通过种种途径迫使央企‘让利’。”环境问题就是当地与央企间利益博弈中的一张牌。
谁破坏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如此浅显明白的道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水土流失补偿费,各地参照1991年的《水土保持法》,按其赋予省级人大充分的立法自主权各行其是。如此一来,引进企业之时可提供环保上的优惠政策,想要寻求利益分配时又可开出环保罚单。政策上的随意使环保成了一张进可攻退可守的功能牌。
环保联合执法乏力?
日前,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环保部门一线执法人员以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四市人大常委会从事环保立法的人士发表看法。
现场,执法人员集体吐槽诉苦:“多部门联动就是谁也不动”,“有些部门过去就是演戏的,实际上根本动不起来”。有执法人员更无奈称“我前脚一走企业后脚继续排污”。
诚然,环保部门虽有执法权,可由于缺乏强制执法手段,在企业恶意阻挠或拒不配合的情况下,往往连门都进不去,正常的执法检查都难以进行,就更别说强制拆除或查封、扣押、没收污染设备了。要严格执法、落实环保法规,显然离不开公安、司法、工商、城管等部门和单位的配合。
“多部门联动就是谁也不动”,既说出了环保部门的尴尬与无奈,也说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GDP政绩考虑,对环保工作“视而不见”。相比会给地方带来税收和财政收入,并贡献GDP数字的众多高产值污染企业,环保部门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或让其“不受待见”。
对此,专家们纷纷建议,为避免这种状况,环保一票否决制就绝不能成为摆设,对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不能只重视GDP,也要加大环保工作所占比重,作为干部选拔、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离任时环境变差了,就应严厉问责,而不是让其高升或去异地当官,祸害更多地方的老百姓。
勿以善小而不赞。环境问题所代表的公众利益能够在地方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经过多年经济和思想上的积累,如今已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说教成为了实打实的罚单和惩戒。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显然,物质与精神成果是需以制度成果为保障的。唯有制度保障与深层执法力度方能使环保从运动到常规,从博弈中屡出不爽的牌画出环境“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