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风暴再次刮起,只不过这一次,刮向了红顶中介。近日环保部正式宣布,2015年年内,8家有环保部背景的环评机构必须全部脱钩,各地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机构要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
环保部近日公布的红顶中介脱钩时间表,其实是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作承诺的细致表达。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此前中央纪委巡视组给环保部反馈意见时提到的“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陈吉宁回答说,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保部环评司司长程立峰介绍说,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主要是各级环境科学研究院所。
熟悉环保领域的人都知道,很多地方的环保机构都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所,不少研究所又设有一个部门或者控股一个公司,它们有作环境影响评价的资质,可以承揽环评项目。由于这些红顶机构和负责环评审批的环保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红顶中介所作的环评报告,一般都十拿九稳可以通过。
好日子将近尾声
一直以来,“红顶中介”都是环评领域的一个顽疾。而近日,环保部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红顶中介”机构和项目不予批准,环保部开始加大对环评机构的整顿力度,“红顶中介”的好日子或将近尾声。
据日前环保部发布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审查结果(2015年第三批)的公告》(下称《公告》)显示,环保部注销了两家环评机构资质,并且不予批准28家机构资质的相关申请。
某媒体梳理了近两年环保部门的环评审查结果发现,今年被拒批的项目数量比往年大幅度增长。在今年前三批环评审查中,已有超过50家机构的申请被环保部拒绝批准,其中第二批有21家机构,批有6家,总数量已远超去年全年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注销或不予以批准的机构里,其中相当一部分机构具有政府背景。诚如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等机构。
事实上,环评“红头中介”的问题此前已引起了中央巡视组的关注。2014年底,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环保部进行了巡视,并在巡视整改情况中指出了环评技术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的问题,称“红顶中介”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等问题。
为使清理“红顶中介”,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不得开展与本部门审批事项相关的中介服务,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任职等。
专家建议财政批拨环评费
除了强化对环评机构的入场资质“把关”,环保部同时也在加强对已有问题的整治工作。
针对中央第三巡视组提出的反馈意见,环保部于4月30日制定《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巡视整改落实事项责任清单〉的通知》。根据通报,已集中对存在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作出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在今年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曾提出,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要让它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
同时,根据环保部部署,接下来将要大力推进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制定环评审查工作细则,明确审查环节、内容、标准及不当行为需承担的后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环评问题上大的问题在于环评机构拿钱后,替污染企业说好话,需要将环评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利益脱钩。为此他建议,环评费用通过政府财政批拨,就能避免和减少企业与环评机构相勾结的现象。
让“行政之手”远离环评
“环保部真正的、大的权力是环境评价,因为项目环评这一关过不了,后面什么手续都办不了。”原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对环评的解读曾令无数环境人士向往。
为了让环评长出“铁齿铜牙”,环保部长陈吉宁已经作出四点整改承诺,包括严厉查处环评违法行为、限期脱钩、下放审批权、强化监管和信息公开。“环评改革的本质是如何破除行政的干预,实现环评独立、公正。”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主任向春认为,环评机构脱钩只是迈出步,接下来还要出台配套政策“打组合拳”。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前关于环评制度改革有两种思路之争:一种认为监管力度不够,应当尽快修改《环评法》,继续强化项目环评审批,严惩违法行为;另一种思路认为应该先革新顶层设计,再考虑修法。
在加强监督方面,长期致力于环评监督的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志愿者认为,这需要通过提高违法成本来落实。根据《环评法》,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补办环评因此被视为“变相鼓励违法”,“相对于动辄上亿的项目,即使是上限20万的罚款,对建设方来讲也是值得冒险的。”
与强化环评监管相对应,以杨朝飞为代表的环评人士拥有另外一种改革思路: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包括弱化当前负担过重的建设项目环评,用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解决企业的布局问题,强化排污许可证审批制度作为监管污染物排放的基本手段,减轻环保部门审批压力,从而实现“简政放权”目标。
环评的定位也被重新考量。“现在业内也在探索,是否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成立基金,从而避免环评机构直接从建设单位拿钱,以确保其独立地位。”业内人士丁文章说。
在两种改革思路的讨论中,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实现“阳光环评”成为各方目前的共识。“如果审查标准、决策意见是明确、公开的,接受监督和追责,那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很难寻租。”丁文章认为,建立类似香港环境咨询委员会那样包含技术专家、律师、社会公众在内的评估组织,形成公开、透明的综合决策,将有助于环评行业良性竞争格局的形成。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环评收入占环科院所收入的70%—80%,是环科院所收入的大头和“肥肉”,且相关工作人员多为事业编制,故地方在改革试点的推行中并不积极。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搜狐财经、每日经济新闻、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