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曾公开表示,“水十条”将于2014年上半年上报国务院。他还称,据测算,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府将投入2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万亿”一出,立即引来业者一片喧腾,就如同当年的“四万亿”和以光伏为代表的八大战略性产业指引。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水十条”将推动包括污水处理、节水、再生水等在内的众多水资源管理产业加速发展。其中,工业废水治理将成为重头戏,工业废水处理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而且政府正推行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模式,将加速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
事实上,早在2013年7月召开的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处长王涛就曾介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资金预计达2万亿元,其规模将高于大气污染防治的1.7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密集的扶持政策牵引着资本的步伐,污水处理市场十分巨大。在此背景下,早就嗅到政策风向的很多地方政府提前加码污水处理工程。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不足30%,国务院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要求到2015年,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至少提高4.2个百分点。随着环保事件催化及标准趋严,工业废水治理有望成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核心。众多业内人士分析,假设大多数行业未来不再新建产能,预计未来5年改造市场投资额将达每年400亿元,运营规模有望达到每年430亿元至620亿元。
而对于2万亿元污水治理的提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曾表示,“政府不应该过多强调巨额投资,2万亿元不一定直接对应良好的治理效果,花错了反而造成浪费。政府更关键的是要制定和执行排放标准,并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对企业进行如何省钱且有效治理工业废水的培训。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
宋国君强调,污染者负担原则是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环境责任法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政府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必须转换思路,应该慎用政府补贴,将市场的归还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同时,上述行业学者还称,很多排污企业出于“经济原因”,并不愿聘请专业的环保公司,而是选择自己购买设备处理污水。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很多企业的处理装置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所以,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现状恐怕不容乐观,况且中国的排污标准较水平从来过低。
不过,宋国君也表示,加强政府监管是政策、标准以及技术、工程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他称,“近年来工业废水偷排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在于监管不力,企业违反规定的成本极低。市长肩负经济增长和环保的任务,左右矛盾,市环保局对不达标排放行为或视而不见,地方政府执法“不给力”。较为合理的安排是由上一级环保单位监管。”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制定并执行排放标准,将市场引向正确方向,至于怎么达标,由企业决定。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肯定需要投入,投入多少由市场决定。如果排放不达标,则在严格监管下按规定惩罚,这样也能淘汰落后产能、重污染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水处理公司及该产业链上中下游公司都将参与更多工业水处理项目,同时能鼓励其创新,凭借其专业性和市场开拓能力,自然会赚到利润。